所评图书:
书名:《内生动力:从想到到做到的成事法则》
作者:(美)艾利特·费什巴赫
译者:冯晓霞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
一旦确立想要实现的目标,我们就得调动起必要的资源,包括脑力、体力、金钱、时间和社会资源,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下去。比如健身,比如钢琴、古筝的学习和练习,比如要学会某种复杂的烹饪菜式,还有攀岩、马拉松等颇具挑战性的项目训练,等等,皆是如此。
目标一经确立,会让我们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但这种驱动力是不是能够得以持续,不会因较为长期的持续而产生倦怠感,不会因较为繁琐的重复、训练而干脆放弃、躺平,又是另一回事。
美国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行为科学和市场营销学教授艾利特·费什巴赫在其所著的《内生动力:从想到到做到的成事法则》一书中就指出,在树立和设定目标时,我们容易陷入三个陷阱:一是设定的目标不是真正的目标,而是实现另一个目标的手段;二是设定的目标过于具体详细,而不够抽象远大;三是树立的目标不是为了实现什么,而是为了避开什么。这三大陷阱都很可能使我们迈向目标的过程中,驱动力被削弱。
为什么确定目标而不是手段?因为目标一般对应着期望的理想状态,而不是实现目标所必需的手段。健身锻炼的目标是保持健康体魄,而不是控制饮食、增加锻炼负荷的手段,聚焦后者则意味着意志力和驱动力被不断消耗。又比如,这些年在我国各地,驾驶房车出行已经成为一时风尚。房车出行相较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各项费用支出其实更高,但能够让人更为自由。有趣的是,很多人在房车出行已经花费了很多钱的情况下,却不愿意掏一笔并不昂贵的停车费到房车营地停车、露营,而是宁可找相对空阔的地方停靠。这就是因为房车的停车费在人们的认知中,被界定为合理支出以外,是获得良好停靠、休息的“额外”手段,所以不情愿在这方面花钱。
目标一旦过于具体详细,而不是抽象远大,就会因为推进中所付出的努力、所遭遇的纠缠,很容易产生倦怠感、煎熬感,觉得自己的目标是个苦差事。《内生动力:从想到到做到的成事法则》书中说,“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培养一种抽象目标的思维,目标才不会显得像件苦差事。”最有趣的例子在于,如果希望通过健身锻炼实现减重,目标最好不要设定为具体的减重的数值,而应相对抽象地设定为保持身体健康,能够让自己的行动更自如。“有效的抽象目标可以让你对比现在的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状态,这样你就可以通过制订行动计划把现在的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状态连接起来”。
目标需要是达成,而不是回避,这主要是因为抑制思维、抑制行动会导致适得其反的刺激。很多人无数次的戒烟、戒酒,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只要身处容易获得烟酒、他人吸烟饮酒的环境,就很容易以“下不为例”为借口给自己提供豁免。
让我们来看一个不无趣味,也颇具讽刺性的例子:微信好友圈子里的计步排行——这种排行并不能给那些日行两三万步的人以实际奖励。但为什么会有人在发现自己行走了比较多的步数后,恰恰当时有好友行走了稍多的步数,所以到了晚饭后,也要再出门走一圈,以“刷”够超越好友的步数呢?按照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的“损失厌恶”心理的观点,当我们开放微信中的计步排行,虽然这种排比没有实际意义,却会发挥一种有助于实现健康目标的社会网络效应——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并不会每天点进微信好友计步排行去一一审阅自己的好友当日走了多少步,点进好友个人页面观察其步数每日变化趋势的人就更是寥寥无几,但只要这种计步排行存在,就会激励我们多走。
《内生动力:从想到到做到的成事法则》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航空公司会为飞行常客提供里程积分,每次飞行尤其是接近全价票价的飞行会被授予额外的奖励积分,当常旅客的积分接近航空公司会员的最高级别时,飞行频率会越来越高——当达到了这一级别后,常旅客的飞行频率就会下降。经常飞行旅行、公务的旅客对于里程积分的折现价值的敏感程度其实并不高,积分通常可以兑换为高档酒店住宿或精美的电子产品,但常旅客会员等级尤其是高等级,则更为被看重。这显然是行为科学在营销中的应用。这对于我们落实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目标的数字化,有益于分解执行,也便于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