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吴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成员 王小淳

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这是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在半个世纪前的预言。如今,在移动互联网下,这句话变成了现实。

来自山东省青岛市的王云峰没想到,40岁的他也有机会成为“网红”。只是,从一位面临失业的出境导游,到小有名气的短视频博主,他花了不止15分钟。

从2001年起,王云峰就在中旅总社青岛有限公司担任导游,并在2016年成为青岛本地第一位有资格独立带团前往欧洲旅游的导游,平均每两个月在青岛和欧洲间往返三次,曾获“青岛市十佳导游”等荣誉称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面临失业的他决定转型“自救”。2020年6月,他开始拍摄短视频,展示青岛的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工作范围也随之缩小到仅在青岛市内,很多时候他面对的是一块小小的屏幕,但认识他的人却多了起来。拥有23万粉丝的他,平时走在街上,偶尔会有粉丝认出来打招呼。

“现在的收入虽然远不如带团出境当导游的那几年,但是商业推广费和粉丝打赏等加起来,每个月三四万元应该是有的。”王云峰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道。

从导游到短视频博主

“我印象很深刻,那天是大年三十,我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带团旅游,听到了武汉封控的消息。在那之前,我们已经看到了有关新冠肺炎的新闻,到处买N95口罩。”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王云峰带团的欧洲行被迫中止。

大年初三,经历了几次转机,王云峰终于带团返回青岛。“那时的我完全没想到,那是我最后一次带团出境。”

王云峰是一位经历过非典疫情的资深导游,在他印象中,当时非典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是短期的。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他没有感到慌张,以为都只是暂时性的影响,想着不如当放个假在家安心休息,等疫情过去就能继续带团出境了。

可这一等,四个多月过去了,疫情还在持续着,出境旅游业务遭受断崖式下跌。部分导游面临失业,为寻求一份更稳定的工作,纷纷转行。

“后来,我的同事们坐不住了,去各行各业的都有。”王云峰说,“有的人去做销售,有的人去了传媒公司,有的甚至去夜市摆地摊了。”

但他还是坚持做旅游业,对这个职业二十年的感情,令他无法割舍。他决定“自救”,转型成为一名自媒体旅游博主。疫情期间没有机会出国,甚至连出省也不方便,王云峰便决定立足青岛,把自己抬头可见的一处处风景和脚下的一寸寸土地展示给更多人。

他把目光瞄准了短视频平台,疫情前他没有想过自己能和短视频产生什么联系。在家休息那段时间,他看了很多博主拍的旅游视频,突然想到“好像我也可以做这个”。

2020年,他开始运营短视频账号。6月份,青岛市中小学恢复线下教学。把女儿送到学校后,王云峰心血来潮,从市北区赶到市南区,拍摄了自己的第一条短视频,介绍了坐落在黄县路的老舍故居。当时他没有提前构思,不太会拍摄,也不知道视频可以剪辑。为了40秒的视频,他录了几十遍、两个多小时才完成。

王云峰把第一个视频发到社交平台,眼看着播放量从零开始一点点涨到两万,心里乐开了花。后来,他学会了剪辑、配音的技巧,短视频玩得越来越熟练。白天拍视频,晚上为视频配音、剪辑,然后再策划下一个视频,这基本上就是他每天的工作内容。偶尔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他也会请朋友来帮忙当摄像。

一个人、一部手机、一架手持稳定器,两年来,王云峰就这样走过了大半个青岛。他总共拍摄了500多条短视频,自己运营的短视频账号收获了23万粉丝和258万点赞。

王云峰在青岛老城区拍摄短视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成员王小淳拍摄

在历史的沙浪中“捡珍珠”

“想让人记住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平时王云峰举着镜头,游走在青岛的大街小巷,将每一个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在青岛市市南区西部,大学路与鱼山路的交界处,有一面造型复古、颜色鲜红的墙,这面墙是青岛著名的“网红墙”和游客打卡必经之地。旅游旺季时,人们甚至会排着长队去和“网红墙”合影。

而少有人知道它的故事。王云峰拍摄视频讲述:“网红墙”里面是红万字会青岛分会的旧址,当时建造的时候,把山东大学通往老舍家的一条路给挡住了……

在拍摄“网红墙”视频之前,王云峰翻阅了老舍求学那年的青岛地图,发现从老舍故居通向当时的山东大学的路,恰好经过了这面“网红墙”。之后,他找到了老舍夫人胡洁青在青岛生活时的口述回忆录,其中提及老舍当时回家确实要经过一片工地。他将这个细节放在了自己的视频当中。

其他几百条视频的诞生之路,亦是如此。为了拍摄一条几十秒的视频,王云峰至少要花上几个小时查阅资料,或是翻阅书籍、浏览网页,或是到实地采访百姓、到档案馆翻阅史料。

“我家里关于青岛的书,有两百本左右。”王云峰发现,自己二十年前刚当导游时熟记于心的青岛故事,已经不足以支撑他制作高质量的视频。只有不断地阅读史料、走访街角,他才能找到新的视频线索。

拍摄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他想介绍老城区的房子,但碍于里面住着人,不方便拍摄。有时他还会被误当成是“坏人”,别人以为他在窥探居民隐私,上来把他拦住。他只好频频解释。

这两年来,他一直穿梭在常人眼中的“犄角旮旯”。王云峰知道,这些小众的历史故事并不是最受短视频平台青睐的爆款内容,受制于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的特点,外地游客更愿意在有限的时间内浏览具体的旅游攻略和打卡地点推荐。他的视频受众还是以青岛本地人为主,以中年人和孩子居多。

但王云峰觉得,让更多人拾起那些马上就要被这一代人遗忘的记忆,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当一座城市的历史在现代化的巨浪中逐渐被人遗忘时,王云峰想成为那个赤着脚在沙滩上“捡珍珠”的人。他并不担心短视频素材“枯竭”,“虽然景点只有这么多,但文化是拍不完的。”

随着王云峰的视频越来越“火”,一些青岛本地企业也关注到了他的热度,请他拍摄商务推广视频或直播,加上还有粉丝的打赏,他由此获得较为可观的收入,每月的收入达到三四万元。

当“最接地气”的文化传播者

经过这两年的摸爬滚打,从导游到博主,王云峰觉得自己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

当导游时,他只需要把几个景点的故事讲细致,就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但现在,成为“自媒体达人”的他,认为自己身上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感。

“除了把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也要把这座城市的声音放大,传递给更多人。”王云峰说道。

2020年10月,青岛市局部暴发了由冷链物品触发的新冠疫情。当时王云峰在送孩子上学路上听到部分家长在聊天时表达出担忧,因此他决定到核酸检测点实地走访。

他戴着口罩、举着手机,走过市民排队做核酸检测的队伍。视频中,他喊道,“检测是为了让全国人民放心,我们要让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看到我们青岛的素质和水平……青岛人有没有信心?”排队的市民们高声附和“有信心”。

这条视频迅速走红网络,引起了青岛市委网信办的关注。在网信办的组织和青岛媒体的支持下,王云峰与其他几位博主共同组成了“青岛网红天团”,肩负起“讲好青岛故事、传播青岛正能量”的责任。

王云峰(左三)作为青岛“网红”天团成员出席2021年青岛网络盛典。受访者供图

不久前,“青岛一位拾荒奶奶为瘫痪儿子讨羊肉汤”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数次登上网络热搜。王云峰看到新闻后带着物资前往老人家中探望,向她转达了网友的关心,也从她口中得知,当地相关部门已对他们家给予了关注和援助。

运营短视频账号之初,王云峰觉得,出境旅游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恢复正常,自媒体只是自己临时起意经营的副业;没想到,两年过去了,他已经把副业做成了主业。“不过,我还是很期待能出境旅游的那一天。”

他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来总结自己转型的这两年。当时刚拿起手机,他甚至有点晕,觉得自己根本学不会怎么拍视频。但现在他明白了:人一定不能看低自己,有些事情不试一试,就不会知道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在哪里。他希望做这座城市“最接地气”的文化传播者。

王云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记录中国团队成员王小淳拍摄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张艳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资源来自用户投稿以及互联网公开收集,不代表本站立场,仅限学习交流使用,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侵权争议、不妥之处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请用户仔细辨认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上当受骗。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