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路,我们总以为是一帆风顺,轻松成功。然而,真实的创业旅程充满无法言喻的辛酸。像是在茫茫丛林中,艰难挣扎,只为找到那几粒金屑。搜狐财经原创栏目《启点》深度挖掘创业者的心路历程,本期聚焦于李事佳,一位创办读书会的创业者。

有人会不辞辛苦参加线下读书会吗?李事佳去年8月开始筹划并付诸实践,他热爱心理学,长时间深耕心理学领域,并在一家公司从事用户研究。这个创业契机来自于公司上线一个新功能,李事佳参加了一次APP上的线上读书会,体验良好。对心理学有浓厚兴趣的他萌发了办读书会的念头。“我觉得做心理读书会是比普通读书会有一定风险的,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同学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困境,但这就看程度了。我觉得他们不是纯粹地想被治愈,更多的是一群渴望成长的人。”

起初,读书会是李事佳的副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离职考研,成为一名北大在职研究生。办读书会渐渐占据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第一场读书会说顺利也顺利,说不顺利也不顺利。”李事佳回忆称,他付出很多努力,在各种渠道找朋友参加。“因为那时候用户特别少,也没有用户群,现在起码还有1000人的私域用户,当时是没有的。找到一个人就是一个人,但当时我也没有抱什么预期,所以说每来一个人都是一个惊喜。”

然而,办线下读书会并非只能依赖熟人参与。李事佳认识到这一点,他表示,真正的逆天改命发生在做小红书之后,大量用户涌入。“可能就一个月吧,我是8月16号左右开始办的第一场读书会,小红书第一篇应该是在9月中下旬左右发的,当时也是国庆期间,就来了很多用户,完全远超我当时的承载力。”

如今,李事佳的读书会保持着一周四场的频率,每场8人,每人90元报名费。他坦言,虽然办读书会并非以盈利为目的,但它确实是商业行为,“很多竞品读书会的形式会接近于讲座,比如一个讲师可以30人,每个人90的费用,所以一场就是2000多的收入,他们是很赚钱的。但这里面可能讲师的利润就会比较高。但是我们读书会不是这种,我们更多的是成长小组或者同辈小组,可以理解成低配版的团体治疗,心理互助的成本更高一些。”

李事佳承认办线下读书会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但他希望通过模式创新,将其发展成为长期事业。“读书会最大问题是什么?我觉得商业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像美团、抖音这种互联网模式,10个人可以服务1000个、1000万个商家成本基本不变,它的边际成本很低。但我们不一样,我们一个带领员只能负责8个人,它是线性的。假如团队从10个人扩展到100个人,用户量也是扩展了10倍,团队增加10倍,收益也只能增加10倍,我觉得线性就是亏损,因为它没有边际效应,所以我们没有办法靠纯粹复制去创造更大的收益。”

他设想未来将读书会发展成一个社区,“可能就两三层楼,一楼可能是心理学书店,会有咖啡厅,我们也可以在里面学习,二楼可能会有活动室。”对于创业者来说,创新至关重要,“我觉得投资或者创业,要么跟风,要么创新。就看创业者自己怎么去做,个人选择的事情,我会倾向于后者一点,因为确实这个时代对心理学有更多的关注了,但心理学要怎么去打,愿意切哪个赛道,这其实是一个很从心的事情。”

声明:本站为非盈利性赞助网站,资源来自用户投稿以及互联网公开收集,不代表本站立场,仅限学习交流使用, 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侵权争议、不妥之处请联系本站删除处理! 请用户仔细辨认内容的真实性,避免上当受骗。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