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与下级银行某高管交流时,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其银行对网点出现的需起诉不良贷款,要求客户经理自己整理好诉讼材料,然后再送至当地法院受理。诉讼材料比较复杂,要耗费客户经理较多时间精力,且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客户经理们觉得不胜其烦。
某个头脑比较灵光的客户经理,就开辟一项副业——帮其他客户经理整理诉讼材料,收费200元/份。这本来属于你情我愿的事,上面也不会知道。关键是这小子太贪,周末到办公室接私活,然后还向上面申请加班费,结果被领导抓到了。加上以前一些顶撞领导的前科,结局就是调岗去做柜员。
通过这个故事,引出一个职场人士普遍比较关心的话题:身处职场,该不该做副业?怎么做?
谈论这个问题,可以运用剥洋葱原理,一层一层地深入分析。
01 要不要做副业
这个主要看主业与副业的关系。所谓主业就是我们为之花费最多时间精力的职业,一般情况下也是我们收入的主要来源,简单说就是我们职业生涯的基本盘。
而副业,就是在主业以外的业余时间,我们利用自身特长拓展的另一份可以赚取收入的职业。
一般来说,要想在一个领域获取收入,是需要持续的投入深耕,让自己在这个领域对比其他人产生相对优势。
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主业有持续深耕积累的可能,并且深耕后预期回报可观,那就不要做副业,把多余时间精力也用于深耕主业,做到“一门深入”。如果主业本身不具备深耕积累的特性,比如就是流水线打螺丝、跑单送外卖那种简单出卖体力的工作模式,或者预期回报不好,如体制内升迁无望这种,那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一门副业作为个人发展、收入来源的补充,则无可厚非。
02 选择什么副业
副业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维度:性价比和可持续性。
性价比
开展的副业能以相对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而成本中最大的一块就是时间成本,所以副业最好选择与自己天赋一致或与自己主业有关联的,比如天生文笔好的可以选择业余写作等,主业从事财经的,可以副业做财经评论员、财经分析UP主等等…这样可以节省大量学习成本与精力投入。同时,主业和副业保持关联性的话,做副业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精进和反哺主业。
可持续性
开展的副业最好具备可持续积累的特性,要么积累专业知识技能,要么积累客户资源等等,而不要选择那种简单的“一锤子”买卖。比如我的一位同事选择的副业就是“薅羊毛”,如在各种购物APP上买会员去抽奖原价茅台酒,虽然也赚钱了,但从可持续性上看显然不是最优选择。
像我看过的比较成功的副业案例有:某银行高管,负责该行科技部门,主导了全行数字化转型取得业内公认的成绩,然后业余时间和培训机构合作,去给其他银行做数字化转型的授课和培训。业余时间钱赚了,业内知名度进一步上升了,同时又进一步精进了主业,两全其美。
03 怎么做副业
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怎么处理副业与主业的冲突,主要是几点:
一是注意保密。副业这种事,最好不要让领导同事知道,否则导致的影响一般是负面的:“看来你工作太闲了,才有时间做副业?”“影响整个单位的风气,让大家都学不务正业!”“在外面不务正业搞七搞八,这个员工的忠诚度有问题!”“哇,除了工资还有外快拿,想办法给他使点绊子!”
二是步步为营。一般人的副业能开展是建立在主业提供的平台或物质基础上,所以千万要稳住主业基本盘,没有万全把我不要全职投入副业。比如前一段时间很火的格力孟羽童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孟羽童在格力时,顶着“董明珠接班人”的名号,拥有大量流量,接广告、商务接到手软。后来她觉得自己翅膀硬了随便接广告一个月上百万收入,在格力规矩多、管理严一个月才拿一万块,就辞职做全职网红,结果离开平台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流量大跌泯然众人矣。
三是保持敬业。不论怎样,只要主业上没有辞职,还是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我们可以在主业上不那么拼命加班加点,但最起码的尽责履职要做到。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主业副业实际上就是在投入我们的生命。职业人生的选择,最好能一开始就选择一辈子钻研的行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做到全世界顶级,那样不论走到哪里都能赚到钱有饭吃。
作者说:凡哥陪你学,从业十数年的银行打工人,用现实主义的眼光看职场,用理想主义的情怀做自媒体,喜欢研究、总结、分享各类职场知识与技能,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交流。